主页 > 新体验 > 设计沙龙 > 交互设计
  • 用这个交互模型工具,让你的设计过程更加体系化

    adinnet/2017-11-01 09:56/交互设计

    一. 疑问:我的设计完整么?

    我的设计过程完整么?

    「用户画像、场景剧本、同理心地图、用户体验地图、可用性测试、用户访谈、竞品调研、数据分析」这些是不是应该都做一遍我的设计才完整?但笔者从来没有遇到过时间如此充裕的项目,在真实的工作中做「全套」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   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设计过程算是完整的呢?

    私以为,设计完整性的标准不在于方法的使用,而在于推导过程的合理性。详细而言就是,从原始信息到设计方案的推导过程在逻辑结构上是完整的,在因果关系上是合理的。为了达到这种「推导合理」,笔者总结了一套模型工具-GUCDR模型。套用这个模型便可以得到相对完整的设计推导过程,它可以很方便地组织交互设计工作-从需求梳理到设计落地。

    二. 初识:GUCDR模型主干

    GUCDR模型植根于数个设计模型,并不是完全创新的模型。笔者设计它的目的是在交互工作中可以直接拿来套用,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实用工具

    如上图,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主干:所有设计均起始于「目的」,可能是商业目的或其他目的。然后经过「设计、更终、落地」为产品。用户条件是设计前须介入的两个重要因素。具体而言,只有“用户”使用产品并完成某些行为,才可能达到更初的「目的」。而设计总是戴着脚镣跳舞,也就是“条件”,譬如技术限制,譬如成本限制。

    三. 主体:模型画布工具

    为了让模型直接可用,我们将「模型主干」细化为「GUCDR画布工具」在实际工作中,只要能够回答画布中的每个点,即可形成完整的设计推演过程。在具体的项目中,有些点是已知的有些点是未知的。已知的点当然无需讨论,未知的点则需要我们通过一些方法去解答,比如各类调研方法、数据分析方法、设计方法等。如果项目资源有限,也可以使用“问问相关人员”这类更经济的方法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一定要回答模型中所有的问题点,可以依据情况取舍。

    下面我们对画布中的内容进行相对详细的解释:

    1. 目的

    这部分的信息理应来源于需求方。但鉴于很多需求是模糊的,比如“我想做一个用户评价功能”,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前需要通过“需求梳理”、“需求沟通”等方式获得这些信息。

    a. 项目目的

    • 目的定义: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?比如“提高下单成功率”。

    • 目标用户:相对粗粒度的用户信息。

    • 用户价值:这个项目的用户价值是什么?比如“优化下单体验”。

    • 价值策略:目的实现策略,通过“优化下单体验”,提高“下单成功率”。

    b. 项目目标

    目标是可量化的目的。项目目标同样是需求方提供,数据化表达的形式为佳。量化的目标可以更容易推导出设计目标,比如某次运营活动,投放200W流量,曝光率目标是500W,获取新用户5W,成单50W元。通过这些目标可以确定设计上的分享率目标、跳出率目标、转化率目标、购买率目标等等。

    当然,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不完全取决于设计,更取决于运营、产品、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。优质的200W流量和劣质的200W流量,对应的转化率必然是不一样的。所以,设计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,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参考以往的数据。

    方法参考:需求评审、需求梳理、需求沟通;

    2. 用户

    a. 用户信息

    • 用户类型:细粒度的用户分类、组成比例,信息组织原则以“可建立用户画像”为基准。

    • 基础信息:地区、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来源渠道、访问频率、消费额度等。

    • 特征信息:爱好、生活观念、审美倾向、行为方式、消费习惯等。

    方法参考:查看后台数据、查阅历史资料、问卷、访谈、用户测试、用户画像等。

    b. 用户场景

    • 场景类型:不同用户有不同场景,同一用户也有不同场景,列出所有场景后进行筛选合并,得到主次辅场景。

    • 场景描述:可以通过文字剧本或者流程节点的方式描述场景,回答:什么人?在什么情况下?有什么动机和行为?有什么担忧和阻碍?有什么感受和结果?此步骤是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。

    • 用户诉求:用户想要什么?场景描述中定有涉及,可从场景描述中剥离出来。

    • 担忧阻碍:用户担心什么,会遇到什么问题?场景描述中定有涉及,可从场景描述中剥离出来。

    方法参考:场景剧本、故事板、同理心地图、用户体验地图、访谈、观察、用户测试等。

    3. 条件

    条件,就是设计的脚铐:

    a. 资源

    指此次项目的资源信息,例如“时间排期”、“开发资源”、“渠道资源”等,此部分仅作了解即可。

    b. 限制

    指此次项目的各类限制,例如“注册必须填写公司名称等多项信息(业务限制)”、“webview无法调用邮箱类型键盘(技术限制)”、“原先产品中的红色不代表警告含义(历史继承性限制)”。

    方法参考:需求评审、需求沟通、技术沟通、竞品调研、历史版本调研等。

    4. 设计

    设计部分从设计目标到设计策略到设计点,应当是一个巨大的树形图,如下:

    a. 设计目标

    设计目标建立在项目目标和用户目标(用户目标就是用户的诉求、担忧、阻碍)基础上,比如“某问答类产品”改版的部分设计目标是:

    • 提高用户活跃度

    • 提高提问数量

    • 提高回答率

    • 提高提问者和回答者体验

    方法参考:需求沟通+树形图推导等。

    b. 设计策略

    设计策略建立在设计目标的基础上,每个目标可能有多个策略。比如上文中的“提高回答率”这条设计目标可能有以下策略:

    • 提高回答者触达率

    • 提高回答者打开意愿

    • 提高回答者回答意愿

    制定设计策略的前提是充分了解“用户”、“场景”、“条件”,这些是设计策略的信息源,也是设计策略合理性的筛选器。

    方法参考:树形图推导等。

    c. 设计方案

    每个策略都会延伸出多个设计点,所有可执行的设计点生成了设计方案。比如上文中的“提高回答者回答意愿”这个设计策略,可能对应以下设计点:

    • 在问题前加上「提问者昵称和头像」,造成「私信感」。

    • 将「奖励信息」附在问题上。

    • 把女性提问的问题推送给男性。

    想要得到「设计点」,同样需要充分结合「用户、场景、条件」。仅仅通过“推导”和“脑补”是不够的,这是决定设计合理性的重要一环,也是新手很容易犯错的地方。更后需要补充的一点是:设计点简单相加无法直接得到设计方案,这期间还需要通过“信息设计”、“任务流程设计”、“界面推敲”等几个环节,才可以将设计点串联在一起变为设计方案。

    方法参考:树形图推导、脑暴、焦点小组、设计内审、MVP+简要测试等;

    5. 落地

    a. 设计确认

    设计确认有很多方式,比如走查、评审、用户测试等。

    b. 设计实施

    设计实施是重要的环节,设计效果的评判永远以线上产品为准,而不是设计稿。此部分可能含有:视觉对接、开发对接、跟进辅助、线上走查验收等等。

    c. 结果验证

    在产品上线后,需要统计线上数据、用户评价、利益相关者评价等信息。对照项目目标和设计目标,评判设计成果。并记录相关问题,为下次迭代做好准备。

    四. 如何使用:5个步骤

    • 下载GUCDR模型画布工具;

    • 对照画布中的每个点,在文档编辑器中依次回答,或直接在脑海中回答;

    • 标记暂时无法回答的点,这些点便是设计完整性中的或缺点;

    • 汇总所有做过标记的点,按照画布中的数字顺序,并结合文中提供的“参考方法”规划设计工作(需求沟通、用户调研、数据分析、竞品分析等);

    • 按照以上步骤完成,将会一定程度上保障整个设计的完整性。在诸如作品集、设计汇报等需要系统性呈现设计过的场景中,也可以很方便地按照GUCDR的模型进行方案阐述。

    五. 备注和下载

    • GUDCR模型工具尤其适合对设计系统性缺乏认知和掌控力的新手设计师

    • 使用此模型可以让设计变得有体系,但「设计得有体系」不等同于「设计得对」

    • 不是非要完全解答模型中的每个点,对于某些项目,有些点没有必要解答

    • 这个模型工具,是设计方法的容器,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需要将设计方法放到这个容器中


    本文转自:http://www.uisdc.com/gucdr-interaction-model-tool

上一篇:这3个UI设计细节,可以让你感受到和高手的差距下一篇:5分钟交互设计指南系列:对话框
400-021-8655
在线咨询
在线留言